前言
摆在温斯顿·丘吉尔姓名前的头衔有很多:
两届英国首相,
带领英国战胜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战时英雄,
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贵族世家之一马尔博罗家族(Marlborough Family)的后裔,
历史上第二位以非文学家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作品价值百万英镑的画家……
似乎丘吉尔生来才华横溢且富有远见卓识。
事实恰恰相反——他一生经历的失意和变节多到数不胜数。
在关于丘吉尔作为战时内阁首相的二战题材电影《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等等的热潮后,许多文章都热衷于谈论他是如何在带领英国走向战争胜利后却反遭落选的,而似乎被英国选民们“忘恩负义”相待的丘吉尔该是愤怒和失望的。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丘吉尔的人生轨迹和他的品格,就会知道他其实泰然自得:
战后,在他代表的保守党席位败给工党后,丘吉尔仍然保留他在下议院的席位,他优哉游哉地旁观内阁辩论还偶尔逗趣吹胡子瞪眼的大臣们;
抽空在全世界发表演说成了著名演说家;
这段时间写就的二战回忆录让他在1953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环绕在意大利科莫湖的美景中画了许多风景画都被高价卖给了世界各地的富豪藏家,丘吉尔甚至用卖画赚的收入买了一辆劳斯莱斯轿车。
忙完这些,在1951年大选中他所在的保守党击败工党,丘吉尔又当回了英国首相。
青年时代的丘吉尔
1972年由英国演员Simon Ward主演的英国电影《Young Winston》是为数不多关于丘吉尔青年时期的作品。编剧兼制片Carl Foreman对丘吉尔自传《My Early Life: A Roving Commission》的剧本化赋予了《Young Winston》高度的真实性,这部电影的布景和精致的服装设计同样令人愉悦。那年的奥斯卡将最佳剧本,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戏服都颁给了这部电影。
Robert Shaw的角色伦道夫·丘吉尔为整部影片增加了许多分量, 他让众所周知与温斯顿关系疏离的父亲伦道夫变得令人信服。很大程度上,温斯顿对政治的抱负来自他父亲的影响。 伦道夫在丘吉尔年幼时曾一度位及英国财政大臣,地位仅次于内阁首相。贵族出生的他懂得社交享乐,他在伦敦中心Connaught Place的居所是当时最早配备电灯的豪宅,HRH the Prince of Wales曾常常参加他的晚宴。然而主张削减军费的伦道夫与当时的首相Lord Salisbury的政治分歧让他误判形式辞去了财政大臣职位,他没有意识到他原以为是伙伴的Lord Salisbury, Arthur Balfour, 和 Joseph Chamberlain实则在和他作对,自此仕途断送一蹶不振。 即使如此,伦道夫出众的才能和品格让他成为丘吉尔心中憧憬的对象。
曾被伦道夫认为是最没有前途和令他头疼的儿子,丘吉尔的学生时代非但不出众,反而被认为非常差劲。对于数学和拉丁文尤其不感兴趣的他在哈罗公学(Harrow)入学的拉丁文考试中,在试卷上写下了题目号码——1,然后画了一个括号——(1),一不小心滴下几滴墨水,又在纸上弄出了一些污渍,然后就交卷了。由于丘吉尔家族的声望,学校勉强录取了他。直到几年后他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Sandhurst)做候补军官时,伦道夫才终于觉得自己这个儿子不完全是一无是处,虽然丘吉尔的确考了三次才通过桑赫斯特的入学考试。
看似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温斯顿的政治生涯带来太多实际的帮助。 政治失意的伦道夫罹患了脑疾,并在45岁时病逝了,那时21岁的丘吉尔刚刚从桑赫斯特军校毕业,他从政的重要举荐人不在了。温斯顿知道,若是想要像父亲一样在议会中发挥抱负,他必须首先在当时大英帝国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战场中建立功名。 不过不是通过枪炮,而是通过笔墨。
在古巴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让他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作为英国报纸The Pioneer和The Daily Telegraph的战地记者,丘吉尔随军去往印度。他写信给母亲Jennie Randolph Churchill 表示印度的生活愚蠢枯燥(“godless land of snobs and bores”),要她寄一些书给他。他在印度停留的19个月中他阅读了柏拉图(Plato),亚当斯密(Adam Smith),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麦考雷(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等的著作,影响他最深的著作是历史学家Edward Gibbon的《罗马帝国衰败史》。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阅读和自我教育成就了从未上过大学的丘吉尔。
之后丘吉尔根据在印度的见闻和史料,写就了他人生的第一本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事纪实》(The Story of the Malakand Field Force),一出版就得到广泛好评。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敌人是谁。1899年,丘吉尔另一部早年的著作《尼罗河上的战争》(The River War)描述了英军征战殖民地苏丹的过程,其中他对率领英军的基奇纳在苏丹的野蛮屠杀行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抨击。“基齐纳是一位将军,但他永远不是一位绅士”丘吉尔写到。基奇纳将军(Herbert Kitchener),英军位于埃及的殖民军总司令,对于丘吉尔也十分厌恶,认为他是一个野心勃勃到处博取眼球的年轻人。在写作《尼罗河上的战争》的过程中,他决定和残暴伪善的大英帝国殖民军队划清界限。丘吉尔离开了军队。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丘吉尔的生命中充满失意。从苏丹回到英国后,丘吉尔开始代表保守党参选国会的席位,落选了。
南非的战俘经历
这时候,英国《晨邮报》(the Morning Post)看中了丘吉尔的写作才华,给予他绝对的言论自由,邀请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去南非报道第二次波尔战争(The Second Boer War),丘吉尔立即答应了。
刚到南非不久,在跟随当地的部队乘坐装甲列车通过波尔人占领的区域时,他们遭遇当地波尔人的袭击,丘吉尔被捕了。
以英国贵族身份被波尔人关押在当地环境恶劣的监狱当中,丘吉尔知道,如果不越狱他早晚会被杀死。这时丘吉尔性格中非凡的坚毅和胆识在这次越狱中体现出来——他是那次唯一逃狱成功的战俘。
当时丘吉尔沦为战俘并已经被处决的消息已经传遍欧洲的报纸新闻, 波尔人到处贴出以25英镑悬赏在逃英国贵族温斯顿·丘吉尔的告示,无论死活。在1899年12月19日,当伦敦的报纸已经发布他被再次逮捕并枪决的三天后,一路沿着铁路逃亡的丘吉尔终于来到了一个葡萄牙控制的港口的英国领事馆内……
这次奇遇让丘吉尔在英国声名大噪,平安回到英国后,他再次代表保守党竞选国会的席位,当选。
自此,这位传奇人物开始了他起起伏伏,绝不平凡的政治生涯。
My Early Years
回首往事,丘吉尔曾写到:
“1895年到1900年之间,是我一生最丰富多彩的一段时间,回首往事,我真诚的感谢上帝赋予了我生存的机会。我所经历的每一天可能都是危险的日子,但也是好日子,它使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生活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危险,我时时感觉到变幻无常,但同时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希望。来吧,世界上所有的年轻人,现在最需要你们去填补被战争夺取的一代人的空缺,你们不能失去一分一秒,你们一定要在生命之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的二十岁到二十五岁都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期,不要安于现状,即使你有显赫的家庭,承担起你的责任,世界是你们的,机会是你们的。不要只想继承你先辈的遗产,请重新举起光荣的旗帜,向你的人生挺进。如果你的前方有敌人,进攻,打败他们,绝对不能向失败低头。”
在26岁之前经历的抱负和磨难,已经锻造了未来在二次大战中顽强抵抗纳粹德国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When I look back upon them I cannot but return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high gods for the gift of existence. All the days were good and each day better than the other. Ups and downs, risks and journeys, but always the sense of motion, and the illusion of hope. Come on now all you young men, all over the world. You are needed more than ever now to fill the gap of a generation shorn by the war. You have not an hour to lose. You must take your places in Life’s fighting line. Twenty to twenty-five! These are the years! Don’t be content with things as they are. ‘The earth is yours and the fulness thereof.’ Enter upon your inheritance, accept your responsibilities. Raise the glorious flags again, advance them upon the new enemies, who constantly gather upon the front of the human army, and have only to be assaulted to be overthrown. 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Never submit to failure.
― “My Early Life” (1930) by Winston Churchill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