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JIL SANDER

* Read in your language | 選擇文章語言

Jil Sander的设计一直和Phoebe Philo执掌期间的Celine一样透着一股冷峻,只是这股冷来得更纯粹——Jil Sander不是标榜极简,而是从来不认同花哨的价值,连一点迎合流行的努力都不做,人们叫她The Queen of Less(极简女王)。

被时尚品牌量身设计?偏不爱被定义

2015年,时装业内媒体SHOWstudio请来几位时装圈内人聊Jil Sander,有人评价说那是SHOWstudio最好的一次谈话。 参与其中的包括有我很喜欢的女帽设计大师Stephen Jones(其他讨论者还有Lou Stoppard, Mandi Lennard, Gianluca Longo, 和 Dilys Williams)。当他们聊到Jil Sander为什么在时装圈始终占有特别地位时表示:

时尚圈不乏一些为职场女性和女强人设计的服装品牌,如Max Mara, Armarni等等,女人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有说服力,有权威感而去选择这些设计师的衣服。偏偏Jil Sander是个例外,她从来不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有职场权威感而去设计的。

Jil Sander的主要客户就是40岁左右的女性(这受到品牌价位的一定影响),但Jil Sander并不会因此就异化40岁的女人。他们只是专注在一些设计感高杆并且用料非常好的衣服上面,而不会刻意把某个年龄段的女人拎出来,“量身打造”设计师团队或商业团队认为这些女人应该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我很欣赏的概念,你穿上那件衣服不是为了去看起来像某些人,不是为了去融入圈子(就好像银行职员被迫穿上工作服一样),服装本身精妙的设计感和不妥协的用料让穿着者成为自己。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像宣传口号,但好的衣服带来的体验是不能作假的——记得当我穿上那件Dover Street Market买来的Jil Sander浅驼色羊毛外套去伦敦摄政街上的Coach探班朋友时,几个在店内买冬季大衣的年轻女生对我说:“我就是想买你身上这种衣服!”

JIL SANDER 回顾

作为品牌同名设计师,Jil Sander的全名Heidemarie Jiline Sander, 1943年11月27号出生于德国Wesselburen, 她一手创立的Jil Sander对于现今人们津津乐道的极简主义时尚风格有深远影响。

jil sander

1963年从德国Krefeld一家纺织工程 (textile-engineering) 学校毕业后,Sander曾作过一段时间的时尚记者,先是美国一家McCall’s的杂志,然后是德国的ConstanzePetra杂志。60年代后期Jil Sander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她的第一家精品店,贩售一些她自己创造的服饰以及欧洲知名设计师的作品。

在1973年,Sander发布了她的首个时装系列。随后她便以设计精致有时尚感的工作装著称,她的服装剪裁讲究,用的料子也更加好。平和的色系和对简约与可穿性的专注让Jil Sander的服装在流行亮色和繁饰的7,80年代时装气氛中孑然独立。她始终认为——重点在于服装结构而不在装饰。

在1989年,Sander女士让品牌上市,同时她保留了公司内所有投票权,因此保障了品牌的纯度(但这种掌控不是不可动摇的,最终Sander女士两进两出自己创立的同名品牌,这是后话)。随后,Jil Sander信奉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 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同,跟随而来的是更广泛的消费者。人们评价她时,经常认为她是90年代极简主义风潮的主要影响者之一。

Jil Sander 的 Myth(神话)

罗兰·巴特与意象

罗兰·巴特的《Mythologies》(神话学)和《The Fashion System》(流行体系),这两部本该出现在文学院和哲学院的著作皆以5册以上的收藏量躺在中央圣马丁(Central Saint Martins) 图书馆书架上。为什么这所闻名世界的时尚设计学院认为学生们要读罗兰·巴特?

这位具备高度敏感性,对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不断深思的法国人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以后的传媒,文学,甚至摄影术。尤其是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和Myth的概念在设计界和大众传媒中被广泛运用。有人说,读懂品牌一定要看罗兰·巴特的《Mythologies》。

罗兰·巴特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学,敏感地发现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我们选择的服装,去哪家餐厅吃饭,开什么车,都受到一套符号系统的影响。因而品牌应该谨慎地选择语言系统,以及他所传递的意象。

从符号学出发,时装品牌的宣传大片如若仅仅是千篇一律的年轻模特和华丽布置,不单只老套,更显示出品味的粗糙和智力的缺乏。因为在符号学体系中,深层的意象(Sign)所指涉的内容已不再是真实事物本身(不再是那个Celine手袋或者那支Cartier腕表),而是一种隐喻,其内涵意义所指涉的是一种空无——是观念性的东西、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等。在巴特看来,服装和文学具有一样的意义功能——在空无之中,可以蕴含无限的意义。

服装也好时尚也好,只是一种语言和手段,通过实体事物本身我们在期待着一些重要信息的传递——一些信息让人暂时忘却生活或记起生活。

通过历史上的成功而掌握了话语权的品牌们,如果所做的一切营销和宣传目的只是为了高价卖出衣服,那是何等愚蠢和不可原谅的事情——这好比在演出中为了被听众注意而故意把话筒砸向地面。这种低级的追求最终会被谨慎的消费者抛弃。

Willy Vanderperre镜头下的Jil Sander

jil sander

黑白的画面;破碎的脏玻璃后面一张精致的脸;迷惘又有些恐怖的表情。Jil Sander这组2012年春夏的宣传片充满悬疑和神秘气氛。2012年我在Tumblr上偶然看到这张图片,如果不识左下角的“Jil Sander”,根本无法联想到这是一组时装品牌的春夏宣传片。充满电影质感的画面和悬疑的叙事感使我过目难忘,9个字母的组合像图腾一样刻在了脑海。

这张照片的摄影师Willy Vanderperre(造型Olivier Rizzo, 模特Daria Strokous)的作品和通常好莱坞式时尚大片或者面向家庭主妇的宣传照形成强烈对比,带着向希区柯克40年代的黑色电影风格致敬。Willy Vanderperre来自比利时,在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 (Antwerp’s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先学了时尚专业,后转学了摄影。也是在那里,Willy Vanderperre遇见了与他日后合作无间的伙伴,包括这组大片的造型师Olivier Rizzo, 一度担任Jil Sander设计师的Raf Simons,和Dior的化妆品创意形象总监Peter Philips.

摄影大师镜头下的Jil Sander

Jil Sander所传递的美学和意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达过一次巅峰,回过头,那些与Jil Sander合作过的伟大摄影师同艺术镜头下的Jil Sander,可能那些优雅得来又能内敛节制的风格早已在时代身后。

Peter Lindbergh

Lindbergh在80年代为Jil Sander拍摄的一系列以自然为背景的宣传照。那会儿Lindbergh的镜头质感尚且未是他往后成为的商业摄影大师风格,你能从影像里嗅到他的探索和灵性。乡村小路,森林,湖泊衬托像着有神话色彩的主角,让我想起19世纪中期,当达盖尔(Daguerre)的照相术才发明不久,一批先驱者尝试使用摄影技术模仿绘画主题时所作的种种尝试。

Craig McDean

英国摄影师McDean为Jil Sander所拍的一些照片也是我的心头爱。他能抓住一些瞬间,有一种随性的灵感。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We use cookies to tailor your experience, measure site performance. By clicking on ‘Got it’, you agree that cookies can be placed. You can view our privacy policies here.

Make your inbox in style

Style Digest, Fashion Decoding & Artisan Insight

Will b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

AGNES SELECT MO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