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擺在溫斯頓·丘吉爾姓名前的頭銜有很多:
兩屆英國首相,
帶領英國戰勝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戰時英雄,
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貴族世家之一馬爾博羅家族(Marlborough Family)的後裔,
歷史上第二位以非文學家身份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作品價值百萬英鎊的畫家……
似乎丘吉爾生來才華橫溢且富有遠見卓識。
事實恰恰相反——他一生經歷的失意和變節多到數不勝數。
在關於丘吉爾作為戰時內閣首相的二戰題材電影《至暗時刻》和《敦刻爾克》等等的熱潮後,許多文章都熱衷於談論他是如何在帶領英國走向戰爭勝利後卻反遭落選的,而似乎被英國選民們“忘恩負義”相待的丘吉爾該是憤怒和失望的。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丘吉爾的人生軌跡和他的品格,就會知道他其實泰然自得:
戰後,在他代表的保守黨席位敗給工黨後,丘吉爾仍然保留他在下議院的席位,他優哉游哉地旁觀內閣辯論還偶爾逗趣吹鬍子瞪眼的大臣們;
抽空在全世界發表演說成了著名演說家;
這段時間寫就的二戰回憶錄讓他在1953年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環繞在意大利科莫湖的美景中畫了許多風景畫都被高價賣給了世界各地的富豪藏家,丘吉爾甚至用賣畫賺的收入買了一輛勞斯萊斯轎車。
忙完這些,在1951年大選中他所在的保守黨擊敗工黨,丘吉爾又當回了英國首相。
青年时代的丘吉尔
1972年由英國演員Simon Ward主演的英國電影《Young Winston》是為數不多關於丘吉爾青年時期的作品。編劇兼製片Carl Foreman對丘吉爾自傳《My Early Life: A Roving Commission》的劇本化賦予了《Young Winston》高度的真實性,這部電影的佈景和精緻的服裝設計同樣令人愉悅。那年的奧斯卡將最佳劇本,最佳美術指導,和最佳戲服都頒給了這部電影。
Robert Shaw的角色倫道夫·丘吉爾為整部影片增加了許多分量, 他讓眾所周知與溫斯頓關係疏離的父親倫道夫變得令人信服。很大程度上,溫斯頓對政治的抱負來自他父親的影響。倫道夫在丘吉爾年幼時曾一度位及英國財政大臣,地位僅次於內閣首相。貴族出生的他懂得社交享樂,他在倫敦中心Connaught Place的居所是當時最早配備電燈的豪宅,HRH the Prince of Wales曾常常參加他的晚宴。然而主張削減軍費的倫道夫與當時的首相Lord Salisbury的政治分歧讓他誤判形式辭去了財政大臣職位,他沒有意識到他原以為是夥伴的Lord Salisbury, Arthur Balfour, 和Joseph Chamberlain實則在和他作對,自此仕途斷送一蹶不振。即使如此,倫道夫出眾的才能和品格讓他成為丘吉爾心中憧憬的對象。
曾被倫道夫認為是最沒有前途和令他頭疼的兒子,丘吉爾的學生時代非但不出眾,反而被認為非常差勁。對於數學和拉丁文尤其不感興趣的他在哈羅公學(Harrow)入學的拉丁文考試中,在試卷上寫下了題目號碼——1,然後畫了一個括號——(1),一不小心滴下幾滴墨水,又在紙上弄出了一些污漬,然後就交捲了。由於丘吉爾家族的聲望,學校勉強錄取了他。直到幾年後他在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Sandhurst)做候補軍官時,倫道夫才終於覺得自己這個兒子不完全是一無是處,雖然丘吉爾的確考了三次才通過桑赫斯特的入學考試。
看似顯赫的家世並沒有給溫斯頓的政治生涯帶來太多實際的幫助。政治失意的倫道夫罹患了腦疾,並在45歲時病逝了,那時21歲的丘吉爾剛剛從桑赫斯特軍校畢業,他從政的重要舉薦人不在了。溫斯頓知道,若是想要像父親一樣在議會中發揮抱負,他必須首先在當時大英帝國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戰場中建立功名。不過不是通過槍砲,而是通過筆墨。
在古巴作為戰地記者的經歷讓他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作為英國報紙The Pioneer和The Daily Telegraph的戰地記者,丘吉爾隨軍去往印度。他寫信給母親Jennie Randolph Churchill 表示印度的生活愚蠢枯燥(“godless land of snobs and bores”),要她寄一些書給他。他在印度停留的19個月中他閱讀了柏拉圖(Plato),亞當斯密(Adam Smith),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麥考雷(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等的著作,影響他最深的著作是歷史學家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敗史》。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閱讀和自我教育成就了從未上過大學的丘吉爾。
之後丘吉爾根據在印度的見聞和史料,寫就了他人生的第一本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事紀實》(The Story of the Malakand Field Force),一出版就得到廣泛好評。
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敵人是誰。 1899年,丘吉爾另一部早年的著作《尼羅河上的戰爭》(The River War)描述了英軍征戰殖民地蘇丹的過程,其中他對率領英軍的基奇納在蘇丹的野蠻屠殺行徑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抨擊。 “基齊納是一位將軍,但他永遠不是一位紳士”丘吉爾寫到。基奇納將軍(Herbert Kitchener),英軍位於埃及的殖民軍總司令,對於丘吉爾也十分厭惡,認為他是一個野心勃勃到處博取眼球的年輕人。在寫作《尼羅河上的戰爭》的過程中,他決定和殘暴偽善的大英帝國殖民軍隊劃清界限。丘吉爾離開了軍隊。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丘吉爾的生命中充滿失意。從蘇丹回到英國後,丘吉爾開始代表保守黨參選國會的席位,落選了。
在南非淪為戰俘
這時候,英國《晨郵報》(the Morning Post)看中了丘吉爾的寫作才華,給予他絕對的言論自由,邀請他以戰地記者身份去南非報導第二次波爾戰爭(The Second Boer War) ,丘吉爾立即答應了。
剛到南非不久,在跟隨當地的部隊乘坐裝甲列車通過波爾人佔領的區域時,他們遭遇當地波爾人的襲擊,丘吉爾被捕了。
以英國貴族身份被波爾人關押在當地環境惡劣的監獄當中,丘吉爾知道,如果不越獄他早晚會被殺死。這時丘吉爾性格中非凡的堅毅和膽識在這次越獄中體現出來——他是那次唯一逃獄成功的戰俘。
當時丘吉爾淪為戰俘並已經被處決的消息已經傳遍歐洲的報紙新聞, 波爾人到處貼出以25英鎊懸賞在逃英國貴族溫斯頓·丘吉爾的告示,無論死活。在1899年12月19日,當倫敦的報紙已經發布他被再次逮捕並槍決的三天后,一路沿著鐵路逃亡的丘吉爾終於來到了一個葡萄牙控制的港口的英國領事館內……
這次奇遇讓丘吉爾在英國聲名大噪,平安回到英國後,他再次代表保守黨競選國會的席位,當選。
自此,這位傳奇人物開始了他起起伏伏,絕不平凡的政治生涯。
My Early Years
回首往事,丘吉爾曾寫到:
“1895年到1900年之間,是我一生最豐富多彩的一段時間,回首往事,我真誠的感謝上帝賦予了我生存的機會。我所經歷的每一天可能都是危險的日子,但也是好日子,它使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危險,我時時感覺到變幻無常,但同時我感到內心充滿了希望。來吧,世界上所有的年輕人,現在最需要你們去填補被戰爭奪取的一代人的空缺,你們不能失去一分一秒,你們一定要在生命之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的二十歲到二十五歲都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期,不要安於現狀,即使你有顯赫的家庭,承擔起你的責任,世界是你們的,機會是你們的。不要只想繼承你先輩的遺產,請重新舉起光榮的旗幟,向你的人生挺進。如果你的前方有敵人,進攻,打敗他們,絕對不能向失敗低頭。 ”
在26歲之前經歷的抱負和磨難,已經鍛造了未來在二次大戰中頑強抵抗納粹德國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When I look back upon them I cannot but return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high gods for the gift of existence. All the days were good and each day better than the other. Ups and downs, risks and journeys, but always the sense of motion, and the illusion of hope. Come on now all you young men, all over the world. You are needed more than ever now to fill the gap of a generation shorn by the war. You have not an hour to lose. You must take your places in Life’s fighting line. Twenty to twenty-five! These are the years! Don’t be content with things as they are. ‘The earth is yours and the fulness thereof.’ Enter upon your inheritance, accept your responsibilities. Raise the glorious flags again, advance them upon the new enemies, who constantly gather upon the front of the human army, and have only to be assaulted to be overthrown. 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Never submit to failure.
― “My Early Life” (1930) by Winston Churchill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