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l Sander的設計一直和Phoebe Philo執掌期間的Celine一樣透著一股冷峻,只是這股冷來得更純粹——Jil Sander不是標榜極簡,而是從來不認同花哨的價值,連一點迎合流行的努力都不做,人們叫她The Queen of Less(極簡女王)。
被時尚品牌量身設計?偏不愛被定義
2015年,時裝業內媒體SHOWstudio請來幾位時裝圈內人聊Jil Sander,有人評價說那是SHOWstudio最好的一次談話。 參與其中的包括有我很喜歡的女帽設計大師Stephen Jones(其他討論者還有Lou Stoppard, Mandi Lennard, Gianluca Longo, 和 Dilys Williams)。當他們聊到Jil Sander為什麼在時裝圈始終佔有特別地位時表示:
時尚圈不乏一些為職場女性和女強人設計的服裝品牌,如Max Mara, Armarni等等,女人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有說服力,有權威感而去選擇這些設計師的衣服。偏偏Jil Sander是個例外,她從來不是為了讓衣服看起來有職場權威感而去設計的。
Jil Sander的主要客戶就是40歲左右的女性(這受到品牌價位的一定影響),但Jil Sander並不會因此就異化40歲的女人。他們只是專注在一些設計感高桿並且用料非常好的衣服上面,而不會刻意把某個年齡段的女人拎出來,“量身打造”設計師團隊或商業團隊認為這些女人應該看起來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我很欣賞的概念,你穿上那件衣服不是為了去看起來像某些人,不是為了去融入圈子(就好像銀行職員被迫穿上工作服一樣),服裝本身精妙的設計感和不妥協的用料讓穿著者成為自己。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像宣傳口號,但好的衣服帶來的體驗是不能作假的——記得當我穿上那件Dover Street Market買來的Jil Sander淺駝色羊毛外套去倫敦攝政街上的Coach探班朋友時,幾個在店內買冬季大衣的年輕女生對我說:“我就是想買你身上這種衣服!”
JIL SANDER 回顧
作為品牌同名設計師,Jil Sander的全名Heidemarie Jiline Sander, 1943年11月27號出生於德國Wesselburen, 她一手創立的Jil Sander對於現今人們津津樂道的極簡主義時尚風格有深遠影響。

1963年從德國Krefeld一家紡織工程 (textile-engineering) 學校畢業後,Sander曾作過一段時間的時尚記者,先是美國一家McCall’s的雜誌,然後是德國的Constanze和Petra雜誌。 60年代後期Jil Sander在德國漢堡開設了她的第一家精品店,販售一些她自己創造的服飾以及歐洲知名設計師的作品。
在1973年,Sander發布了她的首個時裝系列。隨後她便以設計精緻有時尚感的工作裝著稱,她的服裝剪裁講究,用的料子也更加好。平和的色系和對簡約與可穿性的專注讓Jil Sander的服裝在流行亮色和繁飾的7,80年代時裝氣氛中孑然獨立。她始終認為——重點在於服裝結構而不在裝飾。
在1989年,Sander女士讓品牌上市,同時她保留了公司內所有投票權,因此保障了品牌的純度(但這種掌控不是不可動搖的,最終Sander女士兩進兩出自己創立的同名品牌,這是後話)。隨後,Jil Sander信奉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 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認同,跟隨而來的是更廣泛的消費者。人們評價她時,經常認為她是90年代極簡主義風潮的主要影響者之一。
Jil Sander 的 Myth(神話)
羅蘭·巴特與意象
羅蘭·巴特的《Mythologies》(神話學)和《The Fashion System》(流行體系),這兩部本該出現在文學院和哲學院的著作皆以5冊以上的收藏量躺在中央聖馬丁( Central Saint Martins) 圖書館書架上。為什麼這所聞名世界的時尚設計學院認為學生們要讀羅蘭·巴特?
這位具備高度敏感性,對語言系統和社會文化不斷深思的法國人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他以後的傳媒,文學,甚至攝影術。尤其是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和Myth的概念在設計界和大眾傳媒中被廣泛運用。有人說,讀懂品牌一定要看羅蘭·巴特的《Mythologies》。
羅蘭·巴特借鑒了索緒爾的語言學,敏感地發現人類生活在一個符號的世界裡,我們選擇的服裝,去哪家餐廳吃飯,開什麼車,都受到一套符號系統的影響。因而品牌應該謹慎地選擇語言系統,以及他所傳遞的意象。
從符號學出發,時裝品牌的宣傳大片如若僅僅是千篇一律的年輕模特和華麗佈置,不單隻老套,更顯示出品味的粗糙和智力的缺乏。因為在符號學體系中,深層的意象(Sign)所指涉的內容已不再是真實事物本身(不再是那個Celine手袋或者那支Cartier腕錶),而是一種隱喻,其內涵意義所指涉的是一種空無——是觀念性的東西、意識形態和文化現像等。在巴特看來,服裝和文學具有一樣的意義功能——在空無之中,可以蘊含無限的意義。
服裝也好時尚也好,只是一種語言和手段,通過實體事物本身我們在期待著一些重要信息的傳遞——一些信息讓人暫時忘卻生活或記起生活。
通過歷史上的成功而掌握了話語權的品牌們,如果所做的一切營銷和宣傳目的只是為了高價賣出衣服,那是何等愚蠢和不可原諒的事情——這好比在演出中為了被聽眾注意而故意把話筒砸向地面。這種低級的追求最終會被謹慎的消費者拋棄。
Willy Vanderperre鏡頭下的Jil Sander
黑白的畫面;破碎的髒玻璃後面一張精緻的臉;迷惘又有些恐怖的表情。 Jil Sander這組2012年春夏的宣傳片充滿懸疑和神秘氣氛。 2012年我在Tumblr上偶然看到這張圖片,如果不識左下角的“Jil Sander”,根本無法聯想到這是一組時裝品牌的春夏宣傳片。充滿電影質感的畫面和懸疑的敘事感使我過目難忘,9個字母的組合像圖騰一樣刻在了腦海。
這張照片的攝影師Willy Vanderperre(造型Olivier Rizzo, 模特Daria Strokous)的作品和通常好萊塢式時尚大片或者面向家庭主婦的宣傳照形成強烈對比,帶著向希區柯克40年代的黑色電影風格致敬。 Willy Vanderperre來自比利時,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Antwerp’s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先學了時尚專業,後轉學了攝影。也是在那裡,Willy Vanderperre遇見了與他日後合作無間的伙伴,包括這組大片的造型師Olivier Rizzo, 一度擔任Jil Sander設計師的Raf Simons,和Dior的化妝品創意形象總監Peter Philips.
攝影大師鏡頭下的Jil Sander
Jil Sander所傳遞的美學和意像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達過一次巔峰,回過頭,那些與Jil Sander合作過的偉大攝影師同藝術鏡頭下的Jil Sander,可能那些優雅得來又能內斂節制的風格早已在時代身後。
Peter Lindbergh
Lindbergh在80年代為Jil Sander拍攝的一系列以自然為背景的宣傳照。那會兒Lindbergh的鏡頭質感尚且未是他往後成為的商業攝影大師風格,你能從影像裡嗅到他的探索和靈性。鄉村小路,森林,湖泊襯托像著有神話色彩的主角,讓我想起19世紀中期,當達蓋爾(Daguerre)的照相術才發明不久,一批先驅者嘗試使用攝影技術模仿繪畫主題時所作的種種嘗試。

Craig McDean
英國攝影師McDean為Jil Sander所拍的一些照片也是我的心頭愛。他能抓住一些瞬間,有一種隨性的靈感。

